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最有效率医疗体系的地区。
《彭博通讯社》每年会评估5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平均寿命、政府医疗开支和个人医药开销等指标后,进行排名。这些入榜的国家和地区必须符合特定条件,其中包括:总人口至少达到500万、人民的平均寿命是70岁或以上等。
在去年排名第二的新加坡,今年取代香港,名列榜首。香港退居第二;意大利排名第三。美国排在第44名;俄罗斯垫底。
医疗专家形容,新加坡的医疗体系显示的问题最少,如果政府能在增加医疗开支和采取的措施取得平衡,确保国人不过度使用医疗服务,新加坡医疗领域未来将取得良好发展。
新加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新加坡经历了主要以单一转口贸易为主的传统服务经济时期。在这一阶段,新加坡主要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重点发展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传统服务经济,农渔业和制造业则处于次要地位。随着东南亚各国直接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新加坡转口贸易额急剧下降,经济增长减缓,失业率上升,传统服务型经济深受打击,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新加坡服务业经济发展退居次要地位。面对本国转口贸易服务经济的萎缩,新加坡及时抓住西方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国际机遇,开始实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造船、炼油和电子等出口制造业,而贸易、航运等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则主要围绕出口制造业展开,相对处于次要地位。
三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新加坡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经济转型。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失去了优势,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制造业实施升级;另一方面优先发展物流、金融、商贸、交通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向现代服务型经济转型。
四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新加坡确立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战略,努力使其发展成为可以提供世界级服务的亚洲主要国家。为此,新加坡通过知识化和信息化来彻底改造和重新定位贸易、物流、资讯、金融、旅游等现有服务业;利用双语言的优势高标准发展教育、健康保健和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从而促使新加坡向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更高经济形态转变。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并强化亚洲医疗枢纽地位,并最终成为全球性高端医疗服务中心。“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 (Singapore Medicine)与高速增长的生物医药基础科研、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同步发展。最关键的是,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医术高超的医疗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为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及尖端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新加坡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加坡医疗体系评为全球第一名,最有能力应对重大医疗危机的亚洲国家。
目前,新加坡已有13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是全球拥有最安全血液供应服务的国家之一。新加坡血液医学中心 (Centre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因采用高标准的安全用血措施和输血服务管理而享誉国际。它已被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伙伴。
历年医疗费用总额占国民生产总额低于4%,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0%。(新加坡统计局)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自豪地总结道,“在确保人人都享有必要的医疗照顾的同时,我们并没大量地耗费资源,也没有让病人须排长龙等候动手术。”
新加坡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的成因分析
新加坡曾系英联邦成员,承袭了英国免费的住院治疗和补贴的诊所治疗体系,“他们相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样的计划虽然合乎理想却不切实际。”诚如李光耀所言,免费服务导致过度医疗消费,只能排队来限制需求。新加坡必须找出合适自己的解决方案。
1.良好的医疗保健政策
李光耀和他的同僚以理性的实用主义为指导,以结果为导向,经过前瞻思考、反复思考和换位思考,创新性、动态性地实施情景规划和战略规划,确定了以下几项原则来设计医疗保健政策:
(1) 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必须首先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
(2)保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可控成本的平衡。成本过高,会将低收入者挡在门外;成本太低,会造成道德风险,小病大医和过度医疗。
(3)公立、私营和社团医疗机构并存。通过指导性竞争和强制性信息公开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4)民众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患者去私人医疗机构就诊不能得到政府补贴;公立医院各级病房的设施、价格和政府补贴有所差别,低级病房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补贴。
2.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新加坡发展出3级医疗服务体系,3P(即私立(Private)、公立(Public)和民间团体(People)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体系,6大区域医疗集团,4级病房体系和3M医疗保险体系,成效显著,赢得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新加坡基层医疗包含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两大部分。基层医疗服务中80%由私人诊所提供,另外20%由政府综合诊所(Polyclinics)提供。政府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人们去诊所而非医院看门诊。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凭借其高质量和高效率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其国内的公共医疗体系由六大医疗服务集团构成,包括中央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这两家学术研究型医院,虽然以满足国内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为主,基于不能拒绝病人、扩展跨国合作和提高医疗技术的考虑,也接受旅游病人。新加坡政府2003年开始大力推动医疗旅游,医疗旅游的着眼点为“健康假期”,为旅客提供需要的专业外科手术或其他专门治疗。另外,新加坡国内还有众多私人医疗机构,如百汇集团,莱佛士医疗集团,康生医院,安徽尼亚山医院,太平洋医疗控股等13家,这些私人医疗机构提供高端的医疗和配套服务。
除了私人医疗集团外,也建有多个领先的医疗中心,其中包括约翰?霍普金斯-新加坡国际医疗中心(Johns Hopkins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edical Centre),这是美国境外设立的第一家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博燕美国康纳癌症诊疗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 (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以及新加坡生物科技园 (Biopolis),这是新加坡自建的生物医学研发中心。
新加坡于2001年设立保健促进局,它以营造人人健康快乐的新加坡为愿景,致力健康促进、疾病防范以及病人教育,并建立和支援本地医疗机构和国际机构的合作。
3.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
新加坡之所以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益于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 新加坡现有12257名医生,医生与居民比为1:440,护士与居民比1:145,总共有37143名护士。另有 1756名牙医,牙医与居民比1:3075。(截止到2014年9月23日新加坡卫生部统计)每年政府提供宽裕的奖学金,让成绩优秀者去海外名校完成学业,然后回国服务;国立大学医学院是主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地,中央医院和国立大学医院是新加坡的学术研究型医院,担负着主要的科研任务;之外,新加坡还从海外吸收各类医学领域专家来此讲课或研究。而以下两所医学院的建立,将基本上满足新加坡医学人才的需求。为满足日益增长和老年化人口的医疗需求,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办医学院。
4.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力量服务于医疗保健业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内,新加坡在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已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力量。伴随着临床研究及产业化的聚焦发展,各医院及专科中心均从事各类尖端研发活动,旨在进一步发展创新及高端治疗手段及疗法,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的医疗中心地位。例如新加坡设立电子病历交换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医院、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并正在研发允许病人进入的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同时医疗机构已普遍使用电子病床管理系统、电子药房、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和自动输送系统和机器人,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病人。
5.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
早在2006年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保健服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机构将力争加快医疗服务研究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研究所致力于寻找最有效途径以组织、管理、提供服务,并为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医疗失误,提高安全系数。该中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和兰德公司合作之产物,与国家卫生部、国立健保集团和国际医药服务管理局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现在,卫生部已直接接手该中心的运作,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卫生部下属的法定机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BMRC)和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NMRC)还专设了临床医学家研究奖(CSI),以表彰那些为将基础科研推广到临床应用作了杰出贡献的医生或科学家。该奖项为临床医学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对特定研究课题提供资金扶持。该奖项的建立为新加坡国内的医药研发产业化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建立了3M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委员会),用于新加坡人的医疗保障。
此外,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受新加坡卫生部领导,同时得到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新加坡旅游局等3家政府法定机构的大力支持。
医疗保健服务业成效显著
得益于一大批接受过世界上最好培训中心磨练及高度熟练的专业医生、国际上广受认可的医院及专科中心,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医疗服务业集聚及培训中心。同时凭借其基础临床研究的飞速发展,新加坡已经打造为亚洲领先的医疗枢纽,长期以来吸引全球各地人士到此慕名求医。亚洲医疗市场快速发展,从2009年2460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3490亿美元,给国际医疗服务和私人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1年来新加坡旅游医疗费用为9.8亿新币。新加坡2013年为百万名慕名而来的旅游患者(包括患者家属)提供完备的国际医疗服务,使病人称心而归。相比欧美国家,新加坡的就诊费用算中等,结算也很方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每一所医院都能提供中文服务,也就是不存在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