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有足够的人可筛选为新公民,以纾缓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白皮书》建议将永久居民人口维持在五六十万。这意味着每年需引进约三万个永久居民。
新加坡教育联盟(http://www.studysg.com/)资深留学顾问张亚忆老师介绍:新加坡生育率长期低下的情况在短期内应该无法取得显著改善,因此,要确保国家能继续繁荣,新加坡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移民组成新加坡核心团队。因此,在鼓励本地人结婚生子之外,政府接下来预计每年需要引进1万5000至2万5000个新公民。
新公民是从现有的永久居民中筛选的,他们已在我国居住好几年,对适应和融入本地生活和文化应没有问题,也愿意在本地扎根。
主管人口事务的副总理张志贤昨天在《人口白皮书》记者会上强调:“鼓励新加坡人结婚生子是人口政策的核心。然而,为了避免人口老龄化,我们需要引进移民,但是会谨慎控制速度。”
《人口白皮书》建议将永久居民人口维持在五六十万,以确保有足够的人成为新公民。这意味着每年需引进大约3万个永久居民。目前的永久居民为53万3000多人。
事实上,自政府于2009底收紧移民政策后,每年成为公民和永久居民的人数已开始下跌。2008年,近8万人成为永久居民,2009年近6万人,到了2011年进一步跌至2万多人。新公民人数也从2009年的1万9928跌至2010年的1万8758,2011年再下跌到1万5777。
至于接下来每年应该批准多少人入籍成为公民,国家人口及人才署根据目前1.2的生育率和其他因素如申请者素质、人口寿命和经济情况等因素考虑在内,预测几种未来人口走势。
从走势可以看出,如果从现在起不再引进任何移民,我国公民人口将从2025年开始萎缩,而如果每年引进1万5000至2万5000个新公民,则能在生育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减缓下跌趋势。
这意味着,到了2020年总居民人口将达400万至410万人,到了2030年将达420万至440万人。这并不是硬指标,而只是预估数字,具体情况要视生育率、移民人口及寿命等而定。
去年是龙年,初步估计的生育率为1.28至1.30,这比2011年的1.2稍微高,但生育率自1970年代中就已经低于2.1的自然替代率。
人口萎缩老龄化问题严峻
低生育率和高寿命带来深远影响,随着人口从2025年开始萎缩,老龄化问题将日益严峻,这可从几组数字中体现出来:
第一,去年有12万3000人退出劳动人口中,但有24万5000人达到20至24岁的工作年龄,也就是说,劳动大军中,每有一人退休,就有两个年轻人补充。但要是什么都不做,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将萎缩到0.7,变成“入不敷出”。
第二,今天新加坡社会中年满65岁者还是少数,每一个年长者有5.9个处于工作年龄的人照顾,但是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将减少到2.1,这意味着更少人将得承受更多人的税负和经济负担,企业会聘请不到员工,年轻人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整体经济将遭受打击。
第三,新加坡人越来越迟婚迟育,虽然大部分已婚女性公民(40-49岁)有两个孩子,但只有一个或没有孩子的比率却从2000年的21%增加到2011年的26%。
白皮书指出:“这些人口问题已经来到家门口,我们要尽快采取行动才能仔细规划,克服挑战,为新加坡和新加坡人创造美好未来和一个以公民为核心的家园。”
为配合白皮书的发表,政府也在上个星期推出第四轮结婚生育配套,从各方面鼓励和协助夫妇育养下一代。
在提高金钱奖励之外,这次的生育配套通过育儿优先配屋计划,将新组屋优先留给有16岁以下孩子的已婚夫妇,并为那些正在等候新组屋竣工的有孩子夫妇提供租金合理的短期租赁单位。此外,孩子在7岁至12岁的家长,也可享有两天育儿事假,父亲也可正式获政府资助的父亲陪产假。
安稳生活 吸引一家三口入籍
杨义燕博士(48岁)1998年离开北京清华大学,到狮城展开新生活。她学的是化学工程,来新加坡后重点研究药物传递系统和开发新药。她的研究成果丰硕,是25项专利的联合发明人,也指导过65个学生,目前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属下的生物工程与纳米科技研究院工作。
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吸引了不少像杨义燕这样的高端人才来新。
她说,这里生活安全稳定,教育制度也好,于是在几年前跟丈夫胡庆堂(48岁,本地公司工程师)和儿子胡杨(20岁)一起入籍新加坡。胡杨目前在服兵役,他打算出国念医科,之后回新加坡服务。
国人与外国人通婚 就是自行引进新移民
有越来越多本地人跟外国人结婚,这个比率目前高达40%,而这其实也是国人通过本身的选择引进新移民。
至于政府是否放宽跟本地人结婚的外国人入籍申请,协助副总理张志贤处理人口事务的总理公署部长傅海燕说,这须要考虑申请者的整体条件。
她在记者会上说:“我们鼓励新加坡人结婚,找合适的伴侣。但我们在评估这些配偶的申请时,会考虑到整体条件,比如是否能为我国作出贡献,是否能融入。当然如果这些人有亲人在这里,融合会比较容易,我们会以谨慎和仔细调节的方式引进新移民,使这个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社会够强韧、能够长长久久。”
张志贤指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加坡人跟外国人结婚已经是在吸纳移民。这部分的新移民可说是新加坡人亲自选出来的,亲情、孩子和稳固家庭是政府考虑给他们永久居民权和公民权的关键因素。
与外籍配偶结婚的国人有增加的趋势,白皮书披露,公民与非公民结为夫妻的婚姻占全国婚姻总数的四成,2011年有约9000对。
为帮助这些家庭,政府去年推出长期探访附加准证(Long-Term Visit Pass-Plus,简称LTVP+),有至少一个孩子是新加坡公民的外籍配偶可申请这种准证。首次申请者可逗留长达三年,更新时可延长至五年,这要比之前每年都须更新有更大的确定性。
另外,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也越来越多,从2003年的15万7000人增加到去年的20万人。白皮书里特别提到这群人,希望他们在学业或工作告一段落后能回国发展。
雅国: 种族比例不会改变
种族和谐是国家生存的基石,因此,尽管我国需要新移民,政府也将继续维持种族比例。
主管回教事务的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昨天在记者会上说,即使人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的种族比例也不会改变,这是李显龙总理亲口承诺的。
李总理去年12月出席一场社区对话会时说:“我相信我们能维持种族比例,而这其实也是政府的政策。”
这些年来,各族群的百分比变化很小。目前,华族占人口的74%,马来族13%,印度族9.2%。在2000年,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占总人口比率分别为76.8%、13.9%和7.9%。
雅国指出,国民融合理事会将继续帮助新移民融入,学校、国民服役和社区活动仍旧是他们自然融入的平台。
他说:“迹象显示,很多新移民和外国人都愿意跟本地人交流。这个工作必须继续,接下来我们打算通过艺术和体育等平台鼓励新移民参加活动。”
《人口白皮书》也指出,“新加坡公民之旅”(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理事会也将用录像和小册子,协助新移民增进对本地的了解。
政府昨天公布人口白皮书,全面提出未来的人口政策规划。虽然相比2005年至今短短八年间人口快速增长110万人,未来人口增长会趋缓,但我国人口结构将无可避免地出现显著变化;新加坡公民人口比率将萎缩,从目前的62%缩小至55%。
新加坡人口未来17年可能增加超过100万人,预计从目前的531万人增加到2030年介于650万至690万人。但人口增长率会比过去30年的平均每年2.5%放缓一半。
政府昨天公布人口白皮书,全面提出未来的人口政策规划。白皮书预计,我国人口会在2020年先达到580万至600万人;到了2030年,公民人口在新公民的“补充”下将由360万到380万人组成,永久居民会保持在目前的50万至60万人水平,其余230万至250万人是非居民。
虽然相比2005年至今短短八年间人口快速增长110万人,未来人口增长会趋缓,但我国人口结构将无可避免地出现显著变化;新加坡公民人口比率将萎缩,从目前的62%缩小至55%。
主管人口事务的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对此呼吁国人“保持强大新加坡精神”。他昨天和六名部长一起召开记者会,宣布由总理公署国家人口及人才署联同多个政府部门筹备了超过一年、收集了近2500个公众反馈所拟定的人口白皮书。
张志贤形容这是“政府首次绘制出一个全面的人口发展路线图,以为我国人口政策争取最好的平衡”。他说,政府将通过坚守新加坡人为社会核心、为国人制造良好就业机会和提供优质生活环境三大原则,实现人口白皮书所勾画的“可持续人口,朝气蓬勃新加坡”愿景。
2030年估计的650万至690万人口,是政府经过层层叠叠的考量估算所得。这当中考虑到我国社会和经济需求,包括弥补人口萎缩所需的新公民人数、要维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仿的经济增长力所需劳动力,以及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所能容纳的人口等。
李显龙总理前天坦承政府缺乏全视野远见,2005年为赶搭经济列车大量引进外来人,以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2030年,“确保各方面计划与人口增长同步”,也着眼中期,改善眼前问题。
协助管理国家人口与人才署的总理公署部长傅海燕表示可以理解人民目前的不满,但也强调“人口在整个国家和经济结构里举足轻重”。
也是环境及水源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长的傅海燕说:“如果人口萎缩,对商家不是好事,对整个经济体的吸引力也不是好事。”
确保新加坡人是社会核心
因此,白皮书中突出的其中一大原则,就是确保新加坡人组成社会核心。我国生育率目前远低于2.1人口替代率,在不引进新移民的情况下,公民人口将迅速老化,甚至从2025年开始萎缩,连带劳动人口减少。
政府于是决定继续双管齐下,配合上周公布的结婚生育配套,持续向国人“催生”,以期把生育率从低迷的1.2提升到1.5,长远目标则是达到2.1,另一方面则继续每年适度引进1万5000至2万5000名新移民,避免公民人口萎缩。我国从2007年至2011年平均每年引进1万8500名新公民。
政府下来也将每年批准3万名外籍人士成为永久居民,确保我国有合适的潜在公民人选,但永久居民总人数将维持在50万至60万人之间。
政府的另一个大原则是为国人制造良好就业机会。随着国人教育水平提高,从事专业人员、经理、执行人员及技师(PMET)的国人比例,将从目前的一半提高到2030年的三分之二。
不过,要确保国人未来能享有高素质工作,我国必须通过提高生产力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尤其当劳动队伍增长将减少至1%。我国经济增长到了2020年至2030年也将相应放缓至每年2%到3%。
但总理公署部长兼贸工部及内政部第二部长易华仁不认为经济放缓意味着国人生活水平未来会下降。他说,经济是拟定这份人口白皮书过程中的“重要考量”,而“较缓慢的增长不代表该增长不能是高素质的”。
易华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未来将创造新就业领域以及能够实现国人更高志向的工作。
但我国也因此需要继续适度地引进外籍工人,从事较低技能的工作,例如在医疗保健、老年护理和家佣服务等行业,为我国老龄化人口和在职夫妇提供帮助。
最后,政府也承诺未来17年会持续打造一个宜居环境,让未来人口都能安居乐业。
受访人口学者认为政府估计的未来人口是“实际”和“可持续”的。李显龙总理昨天下午也针对新出炉的人口白皮书在面簿上留言,重申政府为了年轻一代,必须确保新加坡继续繁荣。
总理提醒国人,新加坡的人口挑战既艰巨又复杂。“重要的不只是(报章)头条标出的数字,而是确保我国拥有正确的公民和永久居民组合,为国人创造多姿多彩的机会,以及打造一个提供高素质生活的城市和最美好家园。”
[$pagetag]未来七年,新加坡劳动队伍每年增幅预计将放缓到1%至2%,是过去30年平均年增幅的一半。20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公民劳动人口增长停止,劳动力年增幅将进一步放缓至每年约1%。
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后,新加坡劳动队伍增幅未来将会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不如以前,不过新加坡未来将追求可持续的高素质增长,以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
未来七年,我国劳动队伍每年增幅预计将放缓到1%至2%,是过去30年平均年增幅的一半。20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公民劳动人口增长停止,劳动力年增幅将进一步放缓至每年约1%。
这意味着在2020年之前,如果新加坡每年竭尽所能地取得2%至3%生产力提升,每年经济增长将维持在3%至4%。2020年至2030年,如果每年取得1%至2%生产力提升,每年经济将保持2%至3%的增长。
总理公署部长兼内政部及贸工部第二部长易华仁昨天在记者会上指出,虽然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够突出,不过这却是在面临各种限制下,“具有挑战”但也“很现实”的预计。
他指出,新加坡人口结构发生转变,不仅有老龄化问题,也有更多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rofessionals,Managers,Executives and Technicians,简称PMET)。
“为了让新加坡人实现志向,我们得有一定水平的增长,确保经济有足够活力,不仅为新加坡人提供就业机会,也为企业创造机遇。这是重要的平衡,我们不能设太低的目标,但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应该找到一个可持续和达得到的平衡。”
易华仁也强调,经济增长放缓并不等于不讲究素质,新加坡未来应该在新行业寻求新机遇,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下来发展将确保 国人是劳动队伍核心
《人口白皮书》的第二大核心内容是“为国人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它指出,新加坡下一阶段的发展得确保新加坡人是劳动队伍的核心,不过为了替新加坡人创造好的就业机会,满足受高教育新加坡人的期许,我国经济必须继续保持竞争力。
这一方面需要帮本地企业展开重组,向更高的价值链攀升,提升一些行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打造高素质的新加坡工作团队,推动延续教育和培训,并鼓励更多新加坡人加入劳动队伍。
新加坡也得继续引进外籍员工,与本地劳动队伍互补。例如当更多新加坡人开始从事高技能工作时,一些低技能的行业需要外籍员工弥补人手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医疗和社会行业也需要更多外籍员工。
此外,一些本地人缺乏经验的新兴行业,必须聘请外籍员工带动行业发展。
在遇到经济增长时,外籍员工能协助企业抓住机遇;当经济陷入衰退时,外籍员工则能作为缓冲,让新加坡避开裁员。
不过,引进外籍员工必须循序渐进,不能影响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也得确保不对基础设施带来太大压力。
人力部代部长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川仁说,市场对人力有很高的需求,不过为了确保可持续增长,新加坡必须控制人力需求,让经济获得循序渐进的高素质增长,而这背后的“主要目标是为新加坡人提供好工作和好机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山得锐(Shandre Thangavelu)受访时说,我国缺乏本土科技和跨国企业,未来要如何推动创新和生产力增长是一项关键挑战。
他认为,新加坡需培养以本地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既定利益去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外籍劳动队伍则起着互补本地人才的作用。
政府将为年长员工 继续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为年轻一代打造美好未来的同时,新加坡会继续照顾年长国人的需求,这个群体的利益也是政府制定白皮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说,新加坡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目前我国有30万名超过65岁的年长者,到2030年将增加到90万人,占新加坡公民的四分之一,因此政府在探讨人口政策时,特别留意年长者,确保照顾到他们的需求。
他指出,新加坡得打造合适的经济和劳动队伍结构,能支持这个不断庞大的群体,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未来各种护老设施需要更多员工,即使在家的老人也需要家佣服务,这些都是新加坡在探讨劳动力增长时必须考量的因素。
另外,老龄化趋势下,新加坡也会继续为年长员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人力部代部长陈川仁说,随着人口结构中年长者比率上升,经济需要适应。他观察到,人力政策收紧后,一些雇主已经开始调整,改而聘请年长员工,年长员工则为这些企业提供宝贵经验。
政府推出特别就业补贴计划和优势计划鼓励雇主聘用年长员工,陈川仁希望,更多公司未来能为年长员工提供就业机会。
白皮书把发展重点放在PMET上,这不意味着忘记从事较低技能工作的国人。
总理公署部长兼贸工部及内政部第二部长易华仁说:“我们希望达到的是一个创造各种机会的有竞争力经济,虽然重视PMET群体,但没有非PMET,PMET群体也不可能取得成长。”
白皮书指出,政府将继续鼓励新加坡人提升技能。
2030年劳动队伍三分之二是PMET
随着新加坡人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越来越多国人未来将从事白领工作。到了2030年,新加坡公民劳动队伍中,将有三分之二是拥有更高技能的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
目前,劳动队伍中有85万国人属于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rofessionals,Managers,Executives and Technicians,简称PMET),这个群体将在2030年增加至125万人,增幅近50%。从事非PMET工作的新加坡人则会从目前的85万人,减少至65万人。
这也意味着在新加坡公民劳动队伍中,PMET人数与非PMET人数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比1,上升到2030年的2比1。
目前,年龄介于25岁至29岁的新加坡人当中,有七成拥有文凭及以上学历,相较于年龄45岁至49岁的新加坡人,其中只有29%拥有文凭及以上学历。此外,也有越来越多国人通过理工学院的高级文凭或新技能资格(WSQ)认证课程,寻求自我提升机会。
到了2020年,本地公费大学每年为新加坡人提供的学额达1万6000个,比目前多出3000个。这将把每届新加坡学生的大学入学率从目前的27%调高到2020年的40%。
面对劳动队伍素质提高的趋势,新加坡必须创造高价值就业机会,满足高教育国人对未来的职场憧憬。要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可发挥拥有高技能劳动队伍,以及在亚洲作为全球枢纽的优势,扩展专业服务领域,以满足亚洲市场在这方面的需求。
例如在跨境商业活动日趋普遍的背景下,一些国际企业就看准商机,把办事处设在新加坡,提供泛亚洲的法律咨询服务。
对于未来的工作展望,年轻国人充满期待之际,也对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感到担忧。
刚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的翁玮娜(24岁)有意当教师或是从事经理级的白领工作,至今已提呈四份求职申请但还未得到回复。
翁玮娜说:“现在到处都是大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相当有挑战性。即使有了一份工作,也必须自我提升,要不断改进才能突出自己。”
[$pagetag]到了2030年,我国总人口如增至690万人,人口密度将是每平方公里1万3700人。不过,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强调,不论日后如何发展、人口增加多少,也绝不会像香港那样拥挤。
新加坡人口即使在2030年增加到690万人,人口密度也绝不会像香港那样拥挤。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强调,在增加人口的同时,保持高质量的宜居环境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新加坡将继续争取在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目前新加坡国土面积约714平方公里,扣除自然保护区、蓄水池、军工土地、机场、港口及未开发岛屿等,可供发展的面积约482平方公里,等于每平方公里有约1万1000人。
这与纽约每平方公里1万1300人相近,但是到了2030年,我国总人口如果增加到650万至690万人,人口密度将提高到每平方公里1万3700人,略高于今日的纽约,但远不及香港(2万2700人)和首尔(2万7000人)。
许文远在记者会上受询时强调,不论新加坡日后如何发展、人口增加多少,也绝不可以像香港那样拥挤。“不论是住家面积、拥挤程度、缺乏绿意或人口等方面,新加坡还远不到香港水平。”
他强调,通过良好城市规划来保持高素质的居住环境,使新加坡继续是宜居的城市,这不只是国家发展部也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
他说:“因为这是我们寻求生存的一大关键,不像其他城市,新加坡没有腹地。建国总理李光耀在任期间已超前规划,提倡绿化及花园城市等,他知道这是我们唯一生存的方法,这里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如果受到污染或过度拥挤,我们将得忍受怎样的生活?”
许文远指出,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能只看人口数字或密度,关键是要有好的城市规划及完善的基础设施。
过去几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人口与经济增长,导致公共交通系统不胜负荷,地铁和巴士拥挤不堪,住屋也供不应求。
许文远指出,近两三年来政府已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但基础设施需时间建设,他吁请国人给予耐心和谅解。与此同时,政府已放眼未来的发展,国家发展部已根据2030年的人口估算,为土地使用进行规划,同时也会保留一些缓冲空间。
有关土地使用的报告将在稍后出炉。报告将阐明未来的发展策略,以及如何确保新加坡维持高素质的居住环境。
提前规划及发展基础设施
为应付未来人口的增长,政府将在需求出现之前,提前规划及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打造高质量的都市生活空间,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跟得上未来17年的人口增长步伐。
白皮书说:“如果我们预先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并及时、有效地落实这些计划,我们就能克服目前的人口压力与拥挤的问题,使新加坡有能力容纳更多的人口。”
在住屋方面,政府未来17年将拨出足够的土地建造多70万间住屋。从现在到2016年,将会有11万间组屋及9万间私宅陆续落成。
政府也会在成熟市镇特别是靠近交通设施的地段增建更多组屋,让国人可选择住靠近父母,并享有较完善的设施。中部地区也会建更多住屋,让更多人住在市区内或靠近市区,方便上下班。
根据较早的宣布,政府也将兴建另外两条新地铁线及延长三条线路,以在2030年之前把地铁网络扩大一倍,从现有的178公里扩大到360公里。
随着兴建中或即将动工的新地铁线在未来八年内落成,地铁网络将在2021年延长到280公里,轨道也将从目前的每百万人口有34公里提高到47公里,媲美今日的纽约(每百万人口46公里)。
到了2030年,再进一步提高到54公里,到时每十户家庭便有八户只需步行不到10分钟就有一个地铁站。
着手解决中短期问题
交通部长吕德耀说,除扩大地铁网络,当局也已着手解决中短期的问题,提高地铁和巴士的客运量。
他说:“未来五年里,随着滨海市区线全面通车,东西廊道的客运量将会明显提高,虽然这条地铁线使用三节车厢列车,但还是会为东西廊道增加50%的客运量。巴士方面,去年添加了90辆新巴士,今年会有另外至少160辆投入服务,数量已接近政府斥资购买的新巴士总数的一半。”
在医疗设施方面,到了2020年,全岛的医院病床将增加4100个,急症医院床位将增加2200个,比目前多出30%;社区医院床位也将增加1900个,比目前800个增加两倍多。
免舟车劳顿工作与设施将来到家门口
更多国人未来将可享有“生活、工作、康乐”(live work play)集于一处的便利,住家附近也会有公园,大自然与绿意近在咫尺。
政府将在市区以外的地区发展更多商业空间,把工作及主要设施直接带到住宅区附近,免去人们舟车劳顿之苦。
根据《人口白皮书》,兀兰、实龙岗和榜鹅等将会提供更多商业空间,政府也将在罗弄哈鲁士和盛港等住宅区附近,拨地发展现代化工业园区。
到了2030年,重点开发的裕廊湖区、巴耶利峇区域中心和纬壹科技城(One North)预料将迈入成熟发展阶段,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及设施。
政府也将供应足够的土地来支持制造业的增长,以创造更多高增值工作及商机。
如果有市场需求,中部地区的优质办公楼面将扩大一倍到超过1100万平方公尺,巩固新加坡作为首要金融与商业服务枢纽的地位。
虽然土地资源有限,政府在拨地建造更多住屋时,也会拨更多地段建公园及绿化环境,包括垂直的天台花园及在高楼开辟空中花园等,把新加坡打造为“花园里的城市”(City in a Garden)。
而到了2020年,公园连道将延长到360公里。2030年,至少85%的家庭在住家400公尺范围内将有公园,只需步行不到10分钟就可置身于绿意盎然的环境中。
政府将继续通过新科技及革新的方法,探讨如何以最有效益的方式善用土地资源。
学者:人口增加 为城市规划带来契机
受访的学者认为,周详完善的城市规划可助纾缓人口增加及老龄化所带来的拥挤问题。政府也可借鉴其他人口密集城市的做法,加以善用空间并绿化环境。
新加坡人口未来17年可能增加多达30%,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院长王才强教授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契机,可在规划城市时引进新类型的综合发展、打造更多结合设施与绿地的户外空间、更有效的运输系统及善用新科技,使我国城市更具效率和弹性。
他认为,如果未来所增加的人口经过精心策划,分布在交通枢纽及运输廊道周围,人口流动性反而会更高。而衔接性更佳的运输系统也可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除了可步行或骑脚踏车、乘巴士或地铁,车程时间也能缩短,甚至可以节省交通开销。
他说:“随着新加坡社会日益老龄化,我们须让年长者出行更便利。相对于地铁,他们比较喜欢搭巴士,觉得比较方便,因为走一小段路就有车站,不用在长长隧道内转车或爬楼梯等。一个更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将鼓励更多人使用,纾缓公路上的拥挤问题。”
研究城市绿化与生态的国大建筑系副教授陈培育博士建议,善用建筑物如多层停车场屋顶的空间来增添绿意,也可鼓励发展商在商业建筑或屋顶打造共用的社区空间。
他说:“当局也可探讨开放其他空间,例如大型汽车天桥底下的空间可作为休闲用途,就像澳门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但天桥底下可建篮球场。”
卓登新达国际研究部主管陈瑞谨说:“要提高生育率,不只要建更多住屋,也要提供面积更大的组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降低新组屋的售价,向已婚夫妇发出更强的信息,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养育更多孩子的。”